0506 立夏 鰣魚讌



席次八人

果盤一品

冷盤一品
槐葉冷淘

鰣魚四味
火雕鰣魚    荻筍鰣魚    剁椒鰣魚    鰣魚

熱菜四道
紅柿綠莧    蝦茸蠶豆    雞柳蒜薹    三杯田雞

羹湯一品
龍鬚燕丸湯

甜品
果酒駐色    楊梅奶凍

飲品
洋河大麴    黃山毛峰


鰣魚

鰣魚(Tenualosa reevesii)是中國特有珍稀食用魚,不但名貴,且富傳奇性。宋代釋惠洪《冷齋夜話》記彭淵材「五恨」:一恨鰣魚多骨,二恨金橘大酸,三恨蓴菜性冷,四恨海棠無香,五恨曾子固(曾鞏)不能作詩。近代張愛玲擷為「三恨」: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多刺,三恨《紅樓夢》未完。

鰣魚古稱「鯦」。《爾雅》郭璞注:「鯦,海魚也,似鯿而大,鱗肥美,多鯁。今江東呼其最大長三尺者為『當魱』。」

「鰣魚」之名,《本草綱目》引明代醫家寧源:「初夏時有,餘月則無,故名。」又:「按孫,每四月鱭魚出後即出。」唐魯孫引《江寧府志》:「魚之美者鰣魚,四月初,郭公鳥鳴,捕者以此候之。」

兩宋以降,稱頌鰣魚味美的詩文甚多。明太祖朱元璋尤嗜鰣魚,《明史.禮志》記載,洪武元年定太廟月朔薦新儀物,四月即有鰣魚。清代滿漢全席,鰣魚亦為主菜之一。於是東漢嚴光釣於富春江,民間便流傳附會,謂其所釣即為鰣魚。

鰣魚最宜蒸食。而清代屈大均《廣東新語》則盛讚鰣魚生食之美:「俗嗜魚....初出水潑刺者,去其皮劍,洗其血鮏,細膾之為片。紅肌白理,輕可吹起;薄如蟬翼,兩兩相比。沃以老醪,和以椒芷;入口冰融,至甘旨矣。而鰣與嘉魚尤美。予嘗蕩舟海目山下,取鰣為膾,有詩云:雨過蒼蒼海目開,早潮未落晚潮催。鰣魚不少櫻桃頰,與客朝朝作膾來。

鰣魚是江海洄游性魚類,每年春夏之交,溯長江生殖繁衍。明初以至二十世紀後期,六百餘年捕撈。近代又有水利建設,截斷鰣魚產卵洄游的環境。加上環境汙染,天然資源銳減,長江中游鰣魚幾乎絕跡。目前野生鰣魚已列保護物種,市售均為養殖產品。

美洲西鯡(Alosa sapidissima, American shad, 美洲鰣魚)、巴西力魚(Ilishia Amazonica, sarda fish, 巴西鰳魚)都有與鰣魚類似的肥美魚鱗、細緻魚肉,可以代替鰣魚入饌。


槐葉冷淘

《唐六典》:「太官令夏供槐葉冷淘。」杜甫《槐葉冷淘》詩:「青青高槐葉,采掇付中廚。」宋代蘇軾《食槐葉冷淘》詩:「青浮卵碗槐芽餅,紅點冰盤藿葉魚。」宋代陸游《春日雜題》詩:「佳哉冷淘時,槐芽雜豚肩。」明代徐渭《春興》詩:「柳色未黄寒食過,槐芽初綠冷淘香。」

槐樹(Styphnolobium japonicum, pagoda tree, Chinese scholar tree)在西方稱為「中國學者樹」。製做槐葉冷淘之法,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案杜詩有槐葉冷淘。取槐芽汁和之。冷淘即今涼粉。

元代倪瓚雲林堂飲食制度集》則「冷淘麵法」「生薑去皮,擂自然汁,花椒末用醋調,醬濾清,作汁。不入別汁水。以凍鱖魚、鱸魚、江魚皆可,旋挑入鹹汁肉。蝦肉亦可,蝦不須凍。汁內細切胡荽或香菜或韭芽生者。搜冷淘麵在內,用冷肉汁入少鹽和劑。凍鱖魚、江魚等用魚去骨皮,批片排盆中,或小定盤中,用魚汁及江魚膠熬汁,調和清汁澆凍。」這是以魚生搭配冷淘。

60
grams 槐葉嫩芽, trimmed
90
grams 中筋麵粉
1
只蛋黃, 18 g
240
grams 鰣魚刺身
500
ml 出汁(だし)
80
ml 味醂
80
ml 昆布鰹魚醬油
aa
山葵茸

槐樹嫩芽燙過沸水,漂過涼水,充分拭乾。切成細末,與麵粉、蛋黃揉成麵糰,略醒。擀成0.2-cm 的薄片,切成 0.2-cm 的細條。入沸水煮至 al dente,漂過涼水,瀝乾。分為八份,每份捲起,置小深盤中。

出汁、味醂、昆布鰹魚醬油煮沸,置涼,分盛酢料盞中;山葵茸分盛酢料碟中。鰣魚刺身細切成膾,盛至槐葉冷淘盤中,與二色酢料一同送席。

8 sets @ 20-cm Ø deep dishes w/ condiment dishes


火雕鰣魚

明代彭大翼《山堂肆考》:「鰣魚味美在皮鱗之交,故食不去鱗。」宋代浦江吳氏《中饋錄》:「(鰣)去腸不去鱗,用布拭去血水,放蕩鑼內,以花椒、砂仁、醬、水酒、蔥拌勻,其味和,蒸之。」清代袁枚《隨園食單》:「(鰣)蜜酒蒸食,或竟用油煎,加清醬、酒釀亦佳。」

近人唐魯孫《銀鱗細骨憶船鰣》:「鰣魚精華全在鱗下脂肪....祇宜清蒸....以花椒砂仁擂碎,加入花雕蔥絲薑米後,蓋上幾片蔣腿,不用生抽鹽花,放在陶器內上鍋蒸熟,自然擎盤散馥,明透鮮美。」此即火雕鰣魚。

½
尾鰣魚, gutted, do not scale, 600 g
aa
花雕
aa
花椒
aa
砂仁(小荳蔻, cardamom
aa
蔥白
aa
嫩薑
8
片熟火腿, thinly sliced, 6x4-cm each
8
片熟筍尖, thinly sliced, 6x4-cm each

鰣魚拭乾內外,抹上花雕。花椒、砂仁、蔥白、嫩薑一同切細,堆在大橢圓盤中央。鰣魚帶鱗皮面朝上,覆在辛香料上。皮面整齊敷上火腿片、筍尖片,淋上花雕,入蒸箱蒸八分鐘。熄火,不開蒸箱,續燜五分鐘。取出送席。

食時先取魚鱗,啜取鱗脂精華,再吃魚肉。

42x30-cm oblong platter

火雕鰣魚


荻筍鰣魚

宋代歐陽修《離峽州後回寄元珍表臣》詩:「荻筍鰣魚方有味,恨無佳客共盃盤。」王安石《後元豐行》詩:「鰣魚出網蔽洲渚,荻筍肥甘勝牛乳。」《本草綱目》引明代袁達《禽蟲述》:「鰣魚掛網,以筍莧芹荻之屬,連鱗蒸食乃佳。」此即荻筍鰣魚。

《詩經.衛風.碩人》:「鱣鮪發發,葭菼揭揭。」葭即是蘆(Phragmites australis),菼即是荻(Miscanthus sacchariflorus)。兩者皆屬禾本科,春季初萌之芽筍極為鮮嫩,是為「蘆葦筍」「荻筍」。目前雖有販售,然均為乾品。在此以綠蘆筍、桂竹筍代之。

16
支大型綠蘆筍, peeled and trimmed
16
支新鮮桂竹筍, peeled and trimmed
aa
清油
200
grams 香蔬, mirepoix, diced
aa
海鹽
½
尾鰣魚, gutted, do not scale, 600 g
aa
黃酒
30
ml 淡色醬油
15
ml 烏醋
15
ml 黃糖

綠蘆筍、桂竹筍切下 8-cm 筍尖,所餘嫩莖切丁。以清油略炒香蔬丁,落入二色筍丁,以海鹽調味,一翻,堆在大橢圓盤中央。兩側排列二色筍尖,薄撒海鹽。

鰣魚拭乾內外,抹上黃酒、海鹽。帶鱗皮面朝上,覆在蔬菜丁上。入蒸箱蒸八分鐘,熄火,不開蒸箱,續燜五分鐘。淡色醬油、烏醋、黃糖同煮至黃糖溶化,淋在鰣魚上,送席。

42x30-cm oblong platter


剁椒鰣魚

舊時洞庭湖以及湘資沅澧四大水系,亦產鰣魚。在此即備一味湘系口味的鰣魚。

½
尾鰣魚, gutted, do not scale, 600 g
aa
黃酒
30
grams 泡椒, finely diced
30
grams 泡蒜, finely diced
aa
小蔥末, scallion

鰣魚拭乾內外,抹上黃酒,帶鱗皮面朝上,置大橢圓盤中。拌和剁椒、剁蒜,撒在鰣魚背上,入蒸箱蒸八分鐘。熄火,不開蒸箱,續燜五分鐘。取出,撒下小蔥末,送席。

泡椒, 泡蒜, & 泡菜

80
grams 海鹽
20
grams 花椒粒
2000
ml 沸水
250
grams 紅辣椒, trimmed and seeded
250
grams 大蒜仁, trimmed
100
grams 生薑, peeled
400
grams 甘藍菜, cut into wedges
250
grams 白蘿蔔, cut into sticks
250
grams 胡蘿蔔, cut into sticks
250
grams 小黃瓜, cut into sticks
250
grams 嫩豇豆, cut into sections
100
ml 高粱酒

海鹽、花椒粒置泡菜罈中,淋下沸水,充分置涼。各色辛料、蔬菜均充分晾乾,落入罈中,淋下高粱酒。加蓋,室溫醃泡三日,即可開始取用。其後冷藏,可以保存一月。

42x30-cm oblong platter

剁椒鰣魚


鰣魚

毛峰鰣魚是新近風行的鰣魚菜餚,恰以搭配此讌的茗茶。

aa
黃酒
aa
海鹽
aa
蔥汁
aa
薑汁
½
尾鰣魚, gutted, do not scale, 600 g
aa
米糠
aa
黃糖
aa
毛峰茶葉
aa
麻油
aa
胡蘿蔔雕刻
aa
小黃瓜花片
aa
迷迭香醋
aa
白蘿蔔茸, drained

調和黃酒、海鹽、蔥汁、薑汁。鰣魚拭乾內外,抹上調料,略醃。

以米糠、黃糖、茶葉起熏爐,置入鰣魚,帶鱗皮面朝上,熏八分鐘。熄火,不開熏爐,續燜五分鐘。取出刷上麻油,置飾有胡蘿蔔雕刻、小黃瓜花片的大橢圓盤上,與迷迭香醋、白蘿蔔茸一同送席。

42x30-cm oblong platter
8 sets @ condiment dishes

鰣魚


紅柿綠莧

莧菜(Amaranthus dubius, amaranth)菜葉有多種顏色,紅色者為紅莧菜,綠色者為白莧菜,綠色而有紅斑者為綠莧菜。

番茄亦稱西紅柿,在此飾為柿形。

2
隻處女蟳, dressed, 300 g each
aa
清油
aa
蔥末
aa
薑末
aa
黃酒
8
只鮮紅番茄, 120 g each
8
朵小型新鮮香菇, trimmed
8
支熟火腿, 2.5x0.5x0.5-cm each
120
ml 高湯
aa
海鹽
300
grams 白莧菜, tender leaves only
aa
芡粉

處女蟳蒸至蟹黃初凝,剝出蟹黃、蟹肉。蟹黃壓碎。以清油略炒蔥末、薑末、蟹黃、蟹肉,烹入黃酒,拌炒均勻。

番茄去蒂,燙過沸水,去皮,挖除瓤籽,瀝乾,釀入蟹粉。香菇每朵劃穿中心,覆在番茄上。中心插入火腿,飾成柿形。排列在烤盤中,入蒸箱蒸至溫熱。

高湯煮沸,以黃酒、海鹽調味。落入莧菜,煮至柔軟。勾薄芡,分盛小深盤中。置入蟹粉番茄,送席。

8 @ 20-cm Ø deep dishes


蝦茸蠶豆

李時珍《本草綱目》:「蠶豆,豆莢狀如老蠶,故名。王禎《農書》謂其蠶時始熟,故名,亦通。」春末夏初,蠶豆(Vicia faba, broad bean, fava bean)初熟,只有此時可以嘗到清甜鮮嫩的青蠶豆。

300
grams 蝦仁, deveined
1
只蛋清
15
grams 芡粉
60
grams 荸薺末
750
ml 高湯
aa
海鹽
aa
黃酒
300
grams 青蠶豆仁, blanched

蝦仁拭乾,切成粗粒。拌入蛋清、芡粉,再拌入荸薺末。分數次調入高湯,以海鹽、黃酒調味。傾入鍋中,持續攪拌,以中火煮至濃稠。落入青蠶豆仁,煮至將沸,分盛寬沿小碗內,送席。

8 @ 240-ml wide-brimmed bowls


雞柳蒜薹

大蒜(Allium sativum)開花之前,萌生脆嫩花柄,即是「蒜薹」。有些地區稱蒜薹為蒜苗,亦有地區稱幼嫩青葉為蒜苗,較為茁壯的青葉則稱青蒜。青蒜盛產於年節期間;當此春夏之交,乃是蒜薹當季。

雞胸骨左右兩側,雞胸肉最內部份,各有一條小裡脊肉,即是「雞柳」。雞柳是雞全身最為幼嫩的瘦肉。

300
grams 雞柳
aa
黃酒
aa
淡色醬油
aa
芡粉
300
grams 蒜薹, trimmed
aa
清油
15
grams 豆瓣醬

雞柳剔淨筋攀,順紋切成粗絲,以黃酒、淡色醬油、芡粉略醃。蒜薹切 4-cm 段。

以熱鍋溫油將雞絲撥散,立即盛出。以鍋中餘油略炒豆瓣醬,落入蒜薹,炒至將熟。落入雞絲,一翻,盛入大盤中,送席。

36-cm Ø platter


三杯田雞

田雞亦是春夏之際的時鮮。其大腿炒熟之後圓潤如櫻桃,飽滿有彈性,有「炒櫻桃」之稱。目前供食用的田雞大抵皆為養殖產品,其中以歐洲水蛙(Pelophylax kl. esculentus, common water frog)品質最佳。

傳統「三杯」調理方式,因使用一杯麻油、一杯醬油、一杯米酒而得名。在此酌予清減口味,以符現代食風。

500
grams 去皮田雞腿
½
只蛋清
60
ml 麻油
30
grams 嫩薑, thinly sliced
60
grams 蒜仁, trimmed
30
grams 紅辣椒, trimmed, seeded, and cut into diagonal sections
60
grams 九層塔, tender leaves only
120
ml 米酒
60
ml 淡色醬油
10
grams 黃糖

帶骨田雞腿加入蛋清抓勻。

麻油燒熱,落入薑片,炒炸至酥黃,撈出。落入蒜仁,炒炸至酥黃,撈出。落入田雞、紅辣椒,撥散,立即盛出。落入半量九層塔略炒,盛至砂鍋內。

炒鍋中烹入米酒、淡色醬油,加入黃糖,炒至溶化。落入薑片、蒜仁、田雞、紅辣椒,一翻,盛至砂鍋中九層塔上。撒下所餘的九層塔,加蓋,全鍋燒熱,送席。

24-cm Ø donabe


龍鬚燕丸湯

「燕皮」是傳統福州精緻食材。將豬腿瘦肉捶成肉茸,和以澱粉,製成色澤潔白、薄如宣紙的薄片,用以包製「肉燕」。「肉燕」是小型肉餡餛飩,福州人年節必食此味,將之包成燕尾形,取「燕居燕安」之意,稱為「太平燕」;或包成長春花形,稱為「小長春」;均寓吉慶之意。

80
grams 燕皮
160
grams 豬鼠蹊肉
½
只蛋清
aa
淡色醬油
aa
黃酒
60
熟筍尖, finely diced
aa
蔥末
aa
薑末
1
支小黃瓜, 150 g
1500
ml 高湯
aa
海鹽
aa
藥芹末

燕皮以濕布覆蓋,待轉軟後,切成細絲。豬肉切成細粒,加入蛋清抓勻,以淡色醬油、黃酒調味。再拌入筍粒、蔥末、薑末,分為 24 份。每份揉成小球,裹滿燕皮絲,排列在烤盤中,入蒸箱蒸八分鐘。

小黃瓜修除部份外皮,保留些許綠意,切成 0.5-cm 厚的圓片。

高湯煮沸,以黃酒、海鹽調味。落入小黃瓜片,待再沸,分盛小碗中。每碗置入龍鬚燕丸,撒下藥芹末,送席。

8 @ 240-ml bowls


果酒駐色

元代《玄池說林》:「立夏日,俗尚啖李。時人語曰:『立夏得食李,能令顏色美。』故是日婦女作李會,取李汁和酒飲之,謂之『駐色酒』。」

8
只枇杷, peeled and seeded
8
只金杏, peeled and pitted
8
只櫻桃, pitted
aa
黃糖
120
ml 李酒
8
片薄荷葉

枇杷、金杏、櫻桃成單層鋪在襯有桑皮紙的烤盤內,撒下黃糖,入 250°C 烤箱烤三分鐘。分盛小盞中,淋下溫熱的李酒,飾以薄荷葉,送席。

李酒:紅李皮面劃上刀紋,深入果核。取廣口玻璃瓶,一層李子一層黃糖,淋下白葡萄酒,加蓋密封,置 10-15°C 酒窖中保存

8 @ 160-ml bowls


楊梅奶凍

180
ml 全脂牛奶
50
grams 白糖
5
cm 香莢蘭豆莢, vanilla bean
1
袋凍膠粉, 7 g
250
ml 新鮮奶油
250
grams 楊梅糖漿

牛奶、白糖、香莢蘭一同加熱,不待沸騰,離火置涼,揀除香莢蘭。

50 ml 清水浸潤凍膠粉,加熱至溶化。調入香莢蘭牛奶、新鮮奶油,分盛入八只 60-ml 糕模中,冷藏至凝結。扣至廣口香檳杯中,淋下楊梅糖漿,置小盤上送席。

楊梅糖漿:楊梅 200 g 去核搗碎,加入 50 g 白糖,調拌至溶化。得 250 g 楊梅糖漿。

8 sets @ champagne coupe w/ saucer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