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5 臘八 臘八粥


臘八粥


五味果盤


歷代的臘八粥

相傳釋迦牟尼在 35 歲時,前往菩提伽耶,坐於菩提樹下,悟得三明與四諦,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成為佛陀。漢地相傳,這天正是臘月(夏曆十二月)初八日。據傳佛陀證道之前,吃的是一位牧女贈送的乳糜,這是粥狀食品。因此漢地佛子在臘月初八日熬粥、食粥、施粥。影響所及,一般人家也逐漸在此日食粥,稱為「臘八粥」。

宋代

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二月....初八日....諸大寺作浴佛會,並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雜料煮粥而食也。」這應是古籍中關於「臘八粥」的最早記錄。所謂「臘八粥」,是臘月初八日所食之粥;若以食材來說,這是「七寶五味粥」。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十二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各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亦名『佛粥』。」

南宋周密《武林舊事.歲晚節物》則提及七寶五味粥的食材:「八日,則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這裡有五種果品,正是「五味」。其中「乳蕈」是乳柑。《新唐書.地理志》記載,湖州吳興郡、台州臨海郡、洪州豫章郡的「土供」都包括乳柑。南宋陳耆卿《嘉定赤城志》則記載:「朱欒,實大如甌,理粗而皮厚,其瓣堅,酢不可食,俗呼沙柑,又有香欒蜜覃二種。」《武林舊事.高宗幸張府節次略》中,「時新果子一行」亦包括「切蜜蕈」。

元代

孫國敕《燕都遊覽志》:「十二月八日,賜百官粥,以米果雜成之,品多者為勝。此蓋循宋時故事。」這時已是「品多者為勝」,而不講究「七寶五味」了。

明代

劉若愚《明宮史》:「初八日,吃臘八粥。先期數日,將紅棗捶破泡湯。至初八日,加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供佛聖前,戶、園樹、井灶之上,各分佈之。興家皆吃,或亦互相饋送,誇精美也。」此時臘八粥已進入宮廷,宮中使用六樣食材。

清代

清代宮廷的臘八粥在雍和宮中熬製,熬時喇嘛徒侶圍鍋念經,滿蒙王公貝勒親臨監製。

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這也是「品多者為勝」的概念,還加上裝飾。

《紅樓夢》第十九回,賈寶玉講臘八粥的故事哄林黛玉,食材有米、豆、紅棗、栗子、花生、菱角、香芋。其中前二者屬「五穀」或「六穀」,後五者則屬果品,各有香味。曹雪芹筆下的臘八粥,乃是名符其實的「七寶五味」。


兒時的臘八粥

兒時我家每年熬臘八粥,是一件既隆重又興奮且令人期待的大事。唐魯孫前輩在《天下味.天寒歲暮憶臘八》文中,對於臘八粥的熬法、習俗有詳細描述。我家與唐前輩同樣來自北京,彼此又有往來,所遵循的傳統基本相同。

唐文中說:「依我個人喝過的臘八粥,以北平最為考究,拿粥料來說,糯米、小米、玉米糝、高粱米、大麥仁、苡仁米,都是必不可少的。拿粥果來說,乾百合、乾蓮子、榛瓤、松子、杏仁、核桃、栗子、紅棗等....」很顯然,這是「品多者為勝」的概念。兒時我家臘八粥的食材,與此基本相同。

唐文又說:「來到臺灣近三十年....因為此間不出產紅棗,粥裏沒有棗香,總覺得臘八粥裏似乎缺點什麼似的。」我家則比較幸運,因有表姊住在香港,每年冬至前後都會捎來一包紅棗,讓我家的臘八粥裡不缺棗香。

臘八粥裡不同食材須要不同火候,有些還須事先浸泡,因此一兩天前就得開始準備。又因為臘八當天都是早晨啜粥,親友之間還要互相餽贈,因此姑姑們總是子夜即起,監督廚師熬粥。熬成後分別盛入容器,表面再裝飾果品,由司機送到親友家中。等到我們吃粥時,司機已經回來了,還來得及送我們上學。等我們放學回家時,早晨盛粥的容器都已經送回來,當然不會是空的,而滿盛各式各樣年節常用的食材。

記憶最深刻的是,我家臘八粥裡必有白果。現在雖然甚為喜愛銀杏,可兒時不懂得欣賞這「小苦微甜韻最高」的境界,只吃得出苦味,因此最怕在碗中粥裡見到此物。此外,長輩啜粥都不加糖,孩子們可不成。數十年後才瞭解長輩當年說的,粥米原本微甘,又有紅棗、桂圓等粥果,夠甜了。


今年的臘八粥

今年原本沒有打算煮臘八粥。然而日前開始寫這格文時,突然發現,家裡既有的食材,已經超過「七寶五味」。

上次煮臘八粥,應是婚後不久。老爺說他從沒吃過「道地」的臘八粥,聽我說起兒時臘八粥的盛況,他也想嘗嘗。可是熬成之後,兩人都不覺得有何特別。想來因為我們已在美國生活,那些兒時臺灣罕見的食材,在美國卻是唾手可得。

後來讀到「七寶五味」的概念,就想做一回來嘗嘗。今年,終於因緣俱足。

我心目中的「七寶五味」,是一種米、一種豆、五種果品。米用紫米,豆用紅豆,家裡都有。果品也有多種,得挑兩人都喜歡的。紅棗、桂圓、核桃、板栗都是上選,還有一樣要用甚麼?想用銀杏、想用柿餅、也想用《武林舊事》提到的柑橘類,啊,真是「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呀。

七寶五味粥

100
grams 紫米
60
grams 紅豆
60
grams 紅棗
60
grams 通心桂圓
60
grams 半只核桃仁
60
grams 即食栗仁
1
只富山乾柿, 70 g

七寶粥料
其中紅棗已去皮而尚未去核。

臘月初七,將紫米、紅豆、 1000 ml 清水同置 3000-ml 燜燒鍋內鍋中,煮沸。加蓋,置入外鍋中,燜置四小時。

紅棗、 400 ml 清水一同煮沸,置涼。選出四枚,直向切為二爿,取出棗核,留做裝飾之用。其餘劃裂棗皮,置回湯中再度煮沸,置涼。去皮去核,出成棗肉。湯汁濾清。

桂圓以 200 ml 沸水浸軟。選出八枚,留做裝飾之用。湯汁濾清。

煮沸半鍋清水,落入核桃仁,煮二分鐘。使用馬表計時,以免過度燙煮。立即撈出,浸入冰水中,以粗針挑除澀衣。挑選四枚完整的半只,留做裝飾之用。其餘略切數刀。

栗仁切出形狀勻稱的四片,留做裝飾之用。其餘切成小塊。

乾柿去蒂,直向切為二爿,去籽。每爿切出四片,留做裝飾之用。其餘切成小塊。

取出燜燒鍋內鍋,加入棗湯、桂圓浸汁,拌和均勻,煮沸。加蓋,置入外鍋中,燜置過夜。

臘月初八清晨,取出內鍋,加入棗肉以及裝飾所餘的桂圓、核桃仁、栗仁、乾柿,以文火煮沸,不時攪拌,煮至十分濃稠。

我個人喜歡流質的粥,但七寶粥必須相當濃稠,才能以五味果品裝飾表面。

五味果料與五味果盤
這裡碗中的紅棗已去皮去核,出成棗肉。

呈現

唐前輩說,臘八粥「沒有用碗盛的,一律用粥罐」。又說「粥罐面積大」,粥罐的特點正是直口圓體、口徑較大。又提到雍正時期「白地青花細瓷粥罐」。粥罐有些帶蓋,家裡恰有一件頗為符合這些描述的帶蓋青花瓷盅,正好用來盛粥。不過盛粥專用的粥罐都是「斂口」,此盅卻是直身。

帶蓋青花瓷盅

將熱粥盛入「粥罐」中,稍微晃動,以使粥面平整。靜置五分鐘,待蒸汽散去,粥面表層穩定,即可以五味果品裝飾。

這次的七寶粥顏色甚深,無法彰顯五味果品的形色。於是決定以解構(deconstruction)概念呈現,將五味果品另行盛盤。

七寶粥與五味果盤


今年臘八 @ 2016/01/17

臘八

臘八讌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