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寒食 寒食與涼麵


寒食與涼麵


遠古的寒食

寒食禁火,世人多以為由晉文公哀介之推而起,其實不然。「火禁」的起源更早於此。

《周禮.天官冢宰.宮正》:「宮正,掌王宮之戒令糾禁....春秋,以木鐸脩火禁。凡邦之事蹕,宮中廟中則執燭。」

《周禮.秋官司寇.司烜氏》:「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中春以木鐸修火禁于國中。」

可見早在周初,無論宮中或民間,都有「火禁」。至於為何禁火?鄭玄注〈宮正〉云:「火禁謂用火之處及備風燥。」冬季冰封,如果失火難以取水。不過當時的火禁,只是要求特別小心用火,並非全然不准用火。

然而後世,這原本用意良好的規定,因為執行不當,造成問題。因此曹操下《禁絕火令》,禁止「寒食」:

「聞太原、上黨、西河、雁門,冬至後百五日皆絕火寒食,云為介子推。子胥沉江,吳人未有絕水之事,至於子推獨為寒食,豈不偏乎?且北方沍寒之地,老少羸弱,將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長半歲刑,主吏百日刑,令長奪一月俸。」

太原、上黨、西河、雁門四郡,都在春秋的晉國,也就是與晉文公、介之推關係最深的地區。其地大部份位於今日的山西,最北至內蒙古南部,緯度相當於 Illinois。根據曹操這則禁令,漢末這帶地區的「寒食」,從冬至開始到寒食為止,長達 105 日,包括一年中最冷的時期在內。想想山西或 Illinois 的冬季,不但無法以火取暖,連起火炊煮都不允許。整個冬季必須「寒食」,那是怎樣的生活?因此曹操這項禁令,真是德政。


曹魏之後的寒食

曹操雖禁止「寒食」,然曹魏之後,寒食之風又起。不過不再是跨渡嚴冬的 105 日,而由第 105 日開始,在暮春禁火三日。

東晉陸翽《鄴中記》:「并州俗,冬至後百五日,為介子推斷火,冷食三日。」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

唐宋詩詞多處提到寒食。韓翃《寒食》詩: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賈島《清明日園林寄友人》詩:「今日清明節,園林勝事遍。晴風吹柳絮,新火起廚煙。」王表《清明日登城春望寄大夫使君》詩:「寒食花開千樹雪,清明日出萬家煙。」蘇軾《徐使君分新火》詩:「臨皋亭中一危坐,三見清明改新火。」均描述清明之日火禁方除,家家生起「新火」。

新火不但生起廚房炊煙,也燃起道士的丹竈與雅士的茶爐。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山房》詩:「丹竈初開火,仙桃正發花。」蘇軾《望江南》詞:「寒食後,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新火」極有講究。《周禮.夏官司馬.司爟》:「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時變國火,以救時疾。」鄭玄注云:「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這就是《論語.陽貨》的「鑽燧改火」,因季節不同,而用不同木材鑽木取火。宋代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而唐時唯清明以榆柳之火以賜近臣戚里。本朝因之....」故知及至唐宋,仍然傳承「春取榆柳之火」的古禮。


寒食上墓

上古無「墓祭」之禮。東漢蔡邕《獨斷》:「古不墓祭,至始皇出寢,起於墓側,漢因而不改,故今陵上稱寢殿。」據此,則「墓祭」是秦始皇發明的。

魏文帝曹丕對於秦始皇的這則創舉相當不以為然,《晉書.禮志》記載了兩段他在黃初三年發表的對「墓祭」的意見:「夫葬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見也。禮不墓祭,欲存亡不黷也。」「古不墓祭,皆設於廟。」

這個時節,晉人不掃墓,他們「祓禊」,追隨曾子父親曾點「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愉悅,流觴曲水,暢敘幽情。

不過,多數皇帝不如曹丕豁達,還是懼怕死後皮囊被人遺忘,所以「寢殿」的制度便流傳下來。所謂「風行草偃」,人民逐漸也學皇室墓祭,至中唐蔚成風氣。

《舊唐書.玄宗本紀》:「開元二十年....寒食上墓,宜編入五禮,永為恆式。」可知「寒食上墓」是當時的「新制」。

《唐會要.寒食拜掃》則有更清楚的記載:「開元二十年四月二十四日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世相傳,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廟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許上墓,用拜掃禮。」看來這是「就地合法」哩。

後世寒食清明不分,逐漸變成清明掃墓。


涼麵-我家的「寒食」

涼麵應是我家最接近「寒食」的飲食之一。我家的涼麵,除麵條與稀釋調味的芝麻醬之外,通常還有十種配料與四種酢料。

十種配料經常包括:雞絲、洋火腿絲、白灼蝦片、蛋皮絲、調味冬菇絲、筍絲、胡蘿蔔絲、小黃瓜絲、藥芹絲、芫荽葉。四種酢料包括:醬油、烏醋、辣油、蒜末。

不過我家縱使吃「涼麵」,麵條仍是現煮,寒食當天並無法完全「禁火」。而且涼麵之外,都有一道熱騰騰的羹湯。近來常用雞高湯燙煮雞肉,然後用這特有滋味的雞清湯來調羹,美味至極!

涼麵


今年寒食 @ 2015/04/02

寒食

冷食讌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