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7 大雪 藥膳讌



席次八人

果盤四色

冷盤四品
金紗玉露    新汲素缶    百合忘憂    陽春白雪

大菜八道
和合二仙    智志圓融    鶉居桂枝    君子洋洋
竹石翠微    凝脂流霞    歸山逍遙    蝶舞屏風

燉盅一品
六黃竹絲雞

點心
良附青鳧    桑菊涵碧

飲品
老山蔘酒    決明子茶


金紗玉露

宋代強至《和人食橘》詩:「摘去金紗摶作顆,剖來玉露結成囊。」柑橘芳香開胃。

3
只黃橙, suprêmes and juice
½
只檸檬, zest and juice
15
ml 綠色橄欖油
aa
海鹽
aa
現磨黑胡椒
aa
紫色洋蔥末
aa
荷蘭芹葉, snipped
aa
蔓越莓乾

調和黃橙果汁、檸檬汁、綠色橄欖油,以海鹽、黑胡椒調味。落入黃橙果肉、紫色洋蔥末、荷蘭芹葉,輕手拌和。盛至盤中,飾以蔓越莓乾,撒下檸檬皮末,送席。

24-cm Ø plate

Sicilian Orange Salad
金紗玉露


新汲素缶

宋代曾鞏《食梨》詩:「煙潯擇新汲,遠負盈素缶。」梨有生津潤燥之功。

1
只雪梨, 400 g
aa
海鹽
2
支西芹, trimmed
aa
檸檬汁
15
ml 綠色橄欖油
aa
現磨黑胡椒
aa
碧根, pecan, toasted
aa
菲撻乳酪, feta cheese, crumbled

雪梨去皮去籽,切成瓣片,浸過鹽水,充分瀝乾。西芹斜切大片。

調和檸檬汁、綠色橄欖油,以海鹽、黑胡椒調味。落入雪梨片、西芹片,輕手拌和。盛至盤中,飾以碧根,撒下菲撻乳酪,送席。

24-cm Ø plate

新汲素缶


百合忘憂

金針菜有理氣解鬱之功,亦稱「忘憂草」。宋代晁補之《生查子》:「永日向人妍,百合忘憂草。」

50
grams 乾金針菜
10
grams 乾黑木耳
aa
淡色醬油
aa
烏醋
aa
味醂
40
grams 水發大蝦乾末

金針菜以溫水發開,排列整齊,輕手擠乾,切除梗蒂,切為二段。黑木耳以溫水發開,摘除雜質,摘成小朵。

拌和金針菜、黑木耳,以淡色醬油、烏醋、味醂調味,盛至盤中。撒下蝦乾末,送席。

24-cm Ø plate

 百合忘憂
《漢光保健食譜系列.中國藥膳食譜》


陽春白雪

荸薺伍海蜇,是中醫名方「雪羹湯」,有清熱生津之功。黃瓜亦能清熱生津。「陽春白雪」典出《楚辭.宋玉.對楚王問》。

2
張海蜇皮, 18-cm Ø, soaked and drained
aa
淡色醬油
aa
烏醋
aa
味醂
1
支大黃瓜, trimmed
120
grams 荸薺末

海蜇皮切 4-cm 粗絲,燙過沸水,以涼水浸泡八小時。瀝乾,以淡色醬油、烏醋、味醂調味。

大黃瓜直剖二爿,去籽,連皮切片。排列在盤中,盛上海蜇皮,撒下荸薺末,送席。

24-cm Ø plate

陽春白雪
《漢光保健食譜系列.中國藥膳食譜》


和合二仙

「和合二仙」典出唐代詩僧寒山、拾得,在此則指「二仙湯」。此方出於《中醫方劑臨床手冊》,有平降血壓、滋陰溫陽、調理衡任之功,故曰「和合」。

此菜刺參、魚唇黑白相輔,陰陽相成,亦是「和合二仙」。

4
尾水發刺參, dressed, 120 g each
1
片水發魚唇, 500 g
aa
蔥段
aa
薑片
500
ml 高湯
aa
二仙湯, pouched
50
ml 黃酒
aa
淡色醬油
aa
海鹽
aa
黃糖
aa
彩莖菾菜, cooked and seasoned

刺參燙過沸水,漂過冰水,每尾直切二爿。魚唇切成 8x5x1.5-cm 的八塊,加入蔥段、薑片、清水,煨煮 30 分鐘。取出魚唇。

高湯、二仙湯、黃酒同煮 40 分鐘,揀除藥材。落入刺參、魚唇,以淡色醬油、海鹽、黃糖調色調味,煨煮 15 分鐘,至入味,湯汁略呈濃稠。

分盛至小盤中,淋下湯汁,飾以溫熱的彩莖菾菜,送席。

二仙湯

參考當代《中醫方劑臨床手冊》。用仙茅、仙靈脾二味為主,故名。仙靈脾即淫羊藿。

9
grams 仙茅
9
grams 仙靈脾
9
grams 巴戟天
9
grams 當歸
6
grams 黃柏
6
grams 知母

8 @ 20-cm Ø plates


智志圓融

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有「定志丸」,後世增減為「定志湯」。此方有益智定志、明目安神之功。

《楞嚴經》:「水性圓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論語.雍也》:「智者樂水。」定志湯益智,故曰「圓融」。

4
條油發水浸小鱔肚, 60 g each
aa
蔥段
aa
薑片
8
尾中蝦, shelled and deveined
500
ml 高湯
aa
定志湯, pouched
50
ml 黃酒
8
支白玉菇, trimmed
aa
海鹽
aa
黃糖
aa
芡粉
8
支薹菜花, rapini, cooked and seasoned

魚肚切段,與蔥段、薑片同以清水煨煮 15 分鐘,取出拭乾。蝦仁拭乾,劃開背部。

高湯、定志湯、黃酒同煮 40 分鐘,揀除藥材。落入魚肚、白玉菇,以海鹽、少許黃糖調味,煨煮 15 分鐘,至入味。落入蝦仁,煮至捲起,勾薄芡。

分盛至小盤中,淋下湯汁,飾以溫熱的薹菜花,送席。

定志湯

參考明代《楊氏紀實.杏苑》。

6
grams 菖蒲
6
grams 茯神
6
grams 當歸
6
grams 橘皮
6
grams 遠志
6
grams 人參
3
grams 炙甘草

8 @ 20-cm Ø plates


鶉居桂枝

漢代張仲景《傷寒論》有「桂枝湯」。清代柯琴認為:「此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陰和陽、調和營衛、解肌發汗之總方也。」

「鶉居」語出《莊子.天地》:「夫聖人鶉居而鷇食,鳥行而無彰。」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鶉,補五臟,益中續氣,實筋骨,耐寒暑,消結熱。」

4
隻鵪鶉, dressed, 200 g each
aa
清油
500
ml 高湯
aa
桂枝湯, pouched
50
ml 黃酒
2
支熟冬筍尖, 60 g each, quartered
8
枚大紅棗6 g each, pitted
aa
蔥段
aa
薑片
aa
淡色醬油
aa
黃糖
aa
芫荽葉

鵪鶉每隻直剖二爿,拭乾內外。以清油煎至全身金黃,瀝淨油脂。

高湯、桂枝湯、黃酒同煮 40 分鐘,揀除藥材。落入鵪鶉、冬筍、紅棗、蔥段、薑片,以淡色醬油、黃糖調味,燒煮 30 分鐘,至鵪鶉軟潤,湯汁略呈濃稠。

揀除蔥段、薑片,分盛小盤中,淋下湯汁。飾以芫荽葉,送席。

桂枝湯

參考漢代張仲景《傷寒卒病論》。

9
grams 桂枝(去皮)
9
grams 白芍
9
grams 炙甘草
9
grams 生薑片

8 @ 20-cm Ø plates


君子洋洋

漢代張仲景《傷寒論》有「理中丸」,後世增減為「四君子湯」。此方有益補中氣、理胃健脾之功。

《中庸》:「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羊洋諧音,羊肉緩中益氣,安心止驚。以之搭配四君子湯,名之曰「君子洋洋」。

1
塊羊腿肉, 500 g, 20-cm long
1500
ml 高湯
aa
四君子湯, pouched
50
ml 黃酒
aa
蔥段
aa
薑片
aa
淡色醬油
aa
海鹽
aa
黃糖
1
只茴芹, Florence fennel, "bulb" and fronds, 500 g

羊肉燙過沸水,沖過涼水,瀝乾。與高湯、四君子湯、黃酒、蔥段、薑片一同煨煮 40 分鐘。揀除藥材、蔥段、薑片,撇淨渣末。以淡色醬油、海鹽、少許黃糖調色調味,續煮 40 分鐘,至羊肉軟潤。取出羊肉,靜置 20 分鐘;湯汁濾清。

茴芹切下細葉(fronds),留用。葉基部位("bulb")去根切片,以羊肉湯汁煨煮至軟潤,分盛個人份暖鍋中。羊肉切出 1-cm 厚的 16 片,分置茴芹上。淋下湯汁,撒下茴芹細葉,點燃暖火,送席。

四君子湯

參考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10
grams 人參(去蘆)
9
grams 白朮
9
grams 茯苓(去皮)
6
grams 炙甘草

8 @ individual donabes


竹石翠微

漢代張仲景《傷寒論》:「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此方有清熱除煩,復氣生津,降逆和胃之功。

《爾雅.釋山》:「未及上,翠微。」李白《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在此形容菠菜芙蓉片的顏色。

60
grams 雞胸淨肉, minced
4
只蛋清
180
grams 菠菜, blanched and chopped
aa
海鹽
aa
黃酒
500
ml 雞高湯
aa
竹葉石膏湯, pouched
aa
新鮮冬菇片, blanched
aa
熟冬筍片
aa
熟火腿片
aa
芡粉

調和雞茸、蛋清,拌入菠菜末,以海鹽、黃酒調味。傾入襯有桑皮紙的 20x20x5-cm 糕模內,入蒸箱蒸十分鐘。待稍涼,扣出,切 4x4-cm 的方塊。

雞高湯、竹葉石膏湯同煮 40 分鐘,揀除藥材。落入冬菇片、冬筍片、火腿片,煮沸,以海鹽、黃酒調味,勾薄芡。落入菠菜芙蓉片,煮至溫熱。分盛小盤送席。

竹葉石膏湯

參考漢代張仲景《傷寒卒病論》。

5
grams 淡竹葉
10
grams 石膏
3
grams 洗半夏
5
grams 麥門冬(去心)
2
grams 人參
2
grams 炙甘草
5
grams 粳米

8 @ 20-cm Ø plates


凝脂流霞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引元代朱震亨曰:「山楂大能克化飲食。」現代多與荷葉、陳皮、洛神花等一同煎茶,用於消脂減肥。

「凝脂」語出《詩經.衛風》,在此形容墨魚之玉白;墨魚亦有清熱之功。「流霞」語出《論衡.道虛》,是仙家項曼都的飲品,在此形容醬汁之嫣紅。

1
尾墨魚, dressed, 600 g
aa
清油
aa
蔥末
aa
薑末
30
ml 高湯
15
grams 山楂果醬
15
grams 番茄糊, tomato paste
aa
淡色醬油
aa
海鹽
aa
青豆, blanched
aa
小蔥絲, scallion

墨魚斜片成 4x2.5-cm 的薄片,入沸水燙至略微捲曲,即刻撈出,瀝乾。

以清油略炒蔥末、薑末,加入高湯、山楂果醬、番茄糊,以淡色醬油、海鹽調色調味,炒至略呈濃稠。落入墨魚片、青豆,一翻,分盛小深盤中。撒下小蔥絲,送席。

山楂果醬

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山裡紅)果實在秋末冬初成熟。

500
grams 新鮮山楂, seeded and stemmed
250
grams 白糖

山楂、 500 ml 清水打成糊狀,過篩。加入白糖,煮至濃稠。約得 1000 g 山楂果醬,密封冷藏,可以保存三月。

8 @ 20-cm Ø deep dishes


歸山逍遙

唐代裴迪《送崔九》:「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歸山」在此則指當歸、山藥。

〈逍遙遊〉是《莊子》首篇。「逍遙」在此則指「逍遙散」,此為中醫名方,有疏肝養血、解鬱和脾之功。

500
grams 素高湯
aa
逍遙散
2
片水發玉蘭筍片
1
段白色山藥, 6-cm long, peeled
100
grams 金針菇, trimmed
4
支水發竹蓀, trimmed
aa
海鹽
aa
黃糖
aa
芡粉
aa
烘乾紅辣椒絲

素高湯、逍遙散同煮 40 分鐘,瀹出湯汁。

玉蘭筍片切成八片。山藥切出 6-cm 長的八支。金針菇分為八束。竹蓀每支切成二段,每段釀入玉蘭筍片、山藥、金針菇,排列在烤盤中。逍遙散湯煮沸,以海鹽、少許黃糖調味,淋入烤盤中。入蒸箱蒸 15 分鐘,至山藥柔軟。

取出竹蓀卷,分置寬沿小碗中。湯汁煮沸,勾薄芡,淋在竹蓀上。飾以烘乾紅辣椒絲,送席。

逍遙散

參考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4
grams 炙甘草
8
grams 當歸
8
grams 白茯苓(去皮)
8
grams 芍藥
8
grams 白朮
8
grams 柴胡(去苗)
2
grams 生薑
2
grams 薄荷

8 @ 240-ml wide-brimmed bowls


蝶舞屏風

「玉屏風散」為中醫名方,元代醫家危亦林所創,有益氣固表、斂汗防風之用。

「蝶舞」形容切成蝴蝶片的鱔魚形態。

500
ml 高湯
aa
玉屏風散
50
ml 黃酒
1
尾生鮮大黃鱔, 1000 g
8
瓣蒜仁, trimmed
aa
炸油
aa
淡色醬油
aa
海鹽
aa
黃糖
aa
芡粉
aa
黃橙皮末

高湯、玉屏風散、黃酒同煮 40 分鐘,瀹出湯汁。

活鱔魚冷凍 20 分鐘。燙過 85°C 熱水,沖過涼水,刷去外層粉狀細鱗。由腹面直向劃開,拆去脊骨,成背部相連的魚肉。拭乾,背面朝上,斜刀片成蝴蝶片。與蒜仁同入溫油炸至略微捲曲,迅速撈出,瀝淨油脂。

玉屏風散湯煮沸,以淡色醬油、海鹽、黃糖調色調味,勾厚芡。落入蝴蝶鱔片、蒜仁,一翻,分盛小盤中。撒下黃橙皮末,送席。

玉屏風散

參考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

10
grams 防風
10
grams 黃耆
20
grams 白朮
5
grams 生薑
5
枚大棗

8 @ 20-cm Ø plates


六黃竹絲雞

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有「腎氣丸」。宋代錢乙刪減其中附子、桂枝二味,煉蜜而成「六味地黃丸」。亦可用為湯劑,稱「六味地黃湯」。此方有滋補肝腎之功,是廣泛使用的方劑。現代常用於調節免疫功能、延緩衰老、治療老年癡呆等。

烏骨雞亦名竹絲雞。

1
隻烏骨雞, dressed, 800 g
1200
ml 雞高湯
120
ml 黃酒
aa
六味地黃湯
aa
海鹽

烏骨雞兩腳塞入腹腔內,燙過沸水,沖過涼水,瀝乾,胸部朝上置 3000 ml 燉盅內。雞高湯、黃酒一同煮沸,淋入盅內。以桑皮紙封口,隔水燉二小時。

六味地黃湯以 1000 ml 清水煎 40 分鐘,瀹出湯汁。注入燉盅內,以少許海鹽調味,續燉 15 分鐘。揭除桑皮紙,整盅送席,分盛小碗奉客。

六味地黃湯

參考宋代錢乙《小兒藥證直訣》。

16
grams 熟地黃
8
grams 山茱萸肉
8
grams 山藥
6
grams 澤瀉
6
grams 白茯苓(去皮)
6
grams 牡丹皮

3000-ml tureen
8 @ 240-ml bowls


藥膳養生

遠古神農氏嘗百草以知味,戰國扁鵲究經絡以診脉,漢代華佗作禽戲以健身,均是中國醫學史上劃時代的鉅猷。

湯藥的廣泛運用則相對較晚。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漢代醫學處方五十二病方,包括三百餘帖方劑,其中多以針砭、按摩、導引治症,使用湯藥者僅有四十餘例。可見自神農氏以迄炎漢,數千年間,百草多供飲食之用。直至東漢曹魏之際張仲景發明傷寒論,綜論外感疾病的病機變化之後,湯藥才逐漸成為中醫方劑的主體。其後唐代孫思邈通究食物療疾之理,撰述千金方》《海上方,中國正統的醫藥之學便與食療結下不解之緣。

藥膳是將食補與藥療合而為一的飲食之道。舉凡食物皆有藥療之效,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詳載數千種食物的藥性及氣味,並論述其藥效及炮炙之法。各人體質不同,當配合所宜的膳食以攝生。比如腎弱者惡燥,宜清肺燥以滋陰;心弱者惡熱,宜壯精髓以助陽;肝弱者惡風,宜養陰神以補血;肺弱者惡寒,宜祛脾濕以益氣;脾弱者惡濕,宜溫氣血以培元。

以膳食攝生,當知五時五位各有所主,而五行五味亦各有所養。比如水在冬季屬北方,主寒;火在夏季屬南方,主熱;木在春季屬東方,主溫;金在秋季屬西方,主涼;土在辰戌丑未四節屬中央,主平。又水性潤下作鹹,入養腎脉;火性炎上作苦,入養心氣;木性曲直作酸,入養肝骨;金性從革作辛,入養肺筋;土性稼穡作甘,入養脾肉。設若明辨天時地氣之變,詳究食品藥物之性,精研割烹料理之法,以配合體質盈虧之異,而攝取均衡適量之食,則庶幾可以食補藥療,落實藥膳養生的真締。


良附青鳧

「良附丸」是中醫名方,有疏肝理氣、祛寒溫胃之功。輔以生薑紅棗,散寒之力更宏。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景明寺》:「或黃甲紫鱗,出沒於繁藻;或青鳧白雁,沉浮於綠水。」「鳧」即野鴨。

500
ml 高湯
aa
加味良附丸
50
ml 黃酒
1
袋凍膠粉, 7 g
aa
海鹽
120
grams 野鴨淨肉, finely diced
aa
淡色醬油
20
grams each 荸薺末, 藥芹末
80
grams 中筋麵粉
5
ml 清油
40
ml 沸水
1
只蛋黃, 18 g
aa
紅醋, 薑絲

高湯、加味良附丸、黃酒同煮 40 分鐘,瀹出 240 ml 湯汁,置涼。取 60 ml 浸潤凍膠粉,加熱至溶化。加入所餘的良附丸湯,以海鹽調味,冷藏至凝結。野鴨肉以淡色醬油拌醃,與荸薺末、藥芹末一同拌入湯凍中。

拌和麵粉、清油、沸水,待涼,拌入蛋黃揉勻,略醒。分為三份,取二份搓成長條,各切成八只。每只擀成 9-cm Ø 的極薄圓皮,盛上湯凍餡料,捏成有 18 細摺的包子,置於一只薄抹清油的匙盞內。共得 16 只。

將匙盞排列在蒸箱內,蒸八分鐘。取出兩兩置小盤上,與紅醋、薑絲一同送席。

加味良附丸

參考清代謝元慶《良方集腋》加味。

6
grams 高良薑
12
grams 香附
6
grams 生薑
6
枚紅棗

8 sets @ 2 spoon-dishes on 1 saucer
pair of condiment jug and dish


桑菊涵碧

「桑菊飲」是中醫名方,有辛涼解表、疏風清熱,宣肺止咳之功。在此減味取用。食材中鳳梨甘涼、蘆筍清熱生津、杏仁潤肺,均與桑菊飲相輔相成。

宋代朱熹《即事有懷》詩:「一水方涵碧,千林已變紅。」在此以「涵碧」形容顏色。

100
grams 綠蘆筍
1
袋寒天粉, 4g
300
grams 鳳梨果肉
20
grams 甜杏仁(南杏), blanched
10
grams 苦杏仁(北杏), blanched
aa
減味桑菊飲
8
支薄荷葉

綠蘆筍榨出 60 ml 蘆筍汁,撒下寒天粉。

鳳梨果肉切出 3x3x1.5-cm 的八塊,排列在 20x10x6-cm 糕模中。其餘果肉榨成果汁。甜杏仁、苦杏仁、鳳梨汁打碎成漿,過篩。煮沸,淋入蘆筍寒天液中,調拌至寒天粉溶化。淋入糕模中,加蓋,冷藏至凝結。

減味桑菊飲以 500 ml 清水煎 40 分鐘,瀹出湯汁,置涼。

取出凝結的寒天,切成八塊,分置小盞內。淋下減味桑菊飲,飾以薄荷葉,送席。

減味桑菊飲

參考清代吳瑭《溫病條辨》減味。

5
grams 霜桑葉
5
grams 黃菊花
3
grams 薄荷
30
grams 鮮竹葉

8 @ 160-ml bowls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