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驚蟄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此日斗指甲,太陽到達黃經三百四十五度,亦即東東北方位。

  屈原《九歌》中有「采三秀兮於山間」之語,此「三秀」指每年開花三次的芝草。後人因茗茶芬芳,靈秀不下於芝草,故亦賦與三秀之名,謂春分前的「春前」、清明前的「明前」、穀雨前的「雨前」為三秀。其中以春前最為難得,因茶芽初綻,極為幼嫩,摘採費工費時,採下之後份量又輕,所以茶農往往不肯多採。

  茶樹愈老發芽愈早,而老茶的新芽尤為芳香清逸。如遇暖冬,百年老茶往往在驚蟄之前即已抽芽。《試茶錄》認為,驚蟄之前茶氣不足,其味不及驚蟄所採的茶,所以採茶者「常以驚蟄為候」。初生的茶芽緊捲未開,形如槍尖,嗜茶的文人稱之為「槍」。待其初展,形如旌旗,則稱之為「旗」。當此驚蟄佳節,摘採自家園中百年老茶極幼極嫩、槍而未旗的茶芽製茶,則為難得中的難得,逸品中的逸品。再汲自家後山的石澗清泉烹此逸品而飲,其樂不啻神仙。

  唐代盧仝號玉川子,嗜茶與陸羽並稱於時。他有諸多詠茶詩作,其中最負盛名者,當推《走筆謝孟諫議惠寄新茶》。此詩敘述飲茶七碗,每碗各有不同的情懷意境。後人經常引用此詩,並暱稱之曰「七碗茶詩」。如今不惴淺陋,仿作以喻驚蟄之品茗。

  此日品茗上溯古意,首盞以今人茶為始,次盞清人茶、參盞明人茶均屬「瀹汁法」的茶藝。肆盞伍盞陸盞更往前推,先取兩宋「點茶法」,再用隋唐「投茶法」,繼而緬懷南北朝摻和酪漿的茗飲方式。柒盞揣摩稽古,以一品「與瀹蔬無異」的茶羹終席。




席次八人

首盞玉津漫

次盞冠帶緩

參盞朱筆渲
揮灑文字九千卷

肆盞結鬱散

伍盞軒眉展

陸盞世情淡
唯存心香三五瓣

柒盞聲聲慢
繾綣低徊看
衫間履側盈盈發菡萏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