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仙乾果子叉袋兒一行
荔枝、圓眼、香蓮、榧子、榛子、松子
銀杏、梨肉、棗圈、蓮子肉、林檎旋、大蒸棗
樂仙乾果子叉袋兒
前一篇「繡花高飣一行八果壘」,個人將那「一行」解讀為行列的行。這裡「樂仙乾果子叉袋兒一行」,個人則將此以及後續諸「一行」解讀為行走的行。原因?那「八果壘」講究堆高,如果在賓客坐定之後才端上來,就無法像事先置定那般堆得特別高。而且「八果壘」是看食不是吃食,從行為科學(behavior science)的角度來說,將之事先置定,可以和後續的依序奉上形成區隔。
網上各家討論,並不確定「樂仙乾果子叉袋兒」是看食還是吃食。個人認為這是吃食,因為「梨肉」去皮去籽,「棗圈」去核,「蓮子肉」去芯,顯然是為入口而準備的。
「樂仙乾果子叉袋兒」是啥模樣?不知。但從「叉」字著眼,並從「方便取食」的角度考量,個人將之規劃為 Dried Fruits and Nuts on Spears。僱狗找到以下這張圖片,雖然符合「叉」意,但食材明顯超出乾果、堅果範圍。中國歷代正式餐宴,「果盤」都是果品件件分開,不予組合,清末民初仍然如此。為何?不知。此宴後續有「脯臘一行」,自行取脯臘薄片將乾果裹起,用小叉兒插上,就成圖片中的美食。
|
樂仙乾果子叉袋兒
果品
荔枝,去殼去核製成乾果。
圓眼,個人習慣稱鮮果為龍眼,稱乾果為桂圓。個人認為去殼去核之後製乾,優於製乾之後去殼去核。
香蓮。後續另有蓮子肉,如果這香蓮也是蓮子,未免重複。
榧子,香榧(Torreya
grandis)的果實。
榛子(hazelnut),榛屬喬木(hazel,
Corylus spp.)的果實。現代常見的榛子多是歐洲榛(common hazel, Corylus avellana)的果實,比中國北方的野生平榛(Asian hazel, Corylus
heterophylla)果實大上不少。南宋疆域並不包括榛樹生長的東北、河北、西北等地區,難道此宴的榛子是進口的?
松子、銀杏、梨肉、棗圈(去核紅棗)、蓮子肉(去芯蓮子)都無須解釋。
林檎旋,林檎屬蘋果屬(Malus),日本至今稱蘋果為林檎(りんご)。「旋」是一種刀法,具體切成甚麼形狀?不知。不過古代林檎的滋味可不如現代各種雜交蘋果,若有興趣,請參考潘勛翻譯的《慾望植物園》。
大蒸棗,紅棗大小差異頗大,已往家祖母講究「雞心小棗」,第一次去西安,見到大如鴻雁之心的大棗,還不太敢買哩。不過傳統棗樹產地,也都不在南宋疆域之內。
如果由我安排,會將這十二色「樂仙乾果子叉袋兒」改為六色乾果、六色堅果。包括荔枝、桂圓、椰棗(dates)、梨乾、柿乾、杏乾、蓮子、榧子、榛子、松子、銀杏、胡榛(阿月渾子, 開心果,
pistachios, 喜歡它所帶來的綠色)。
|
重新思考
Note: 以下這段寫於
2019/05/10。
幾年下來,我仍認為去皮去籽的「梨肉」、去核的「棗圈」、去芯的「蓮子肉」都是為入口而準備的「吃食」,這點沒有改變。然我現在認為,「吃食」與「看食」不必一定是 mutually exclusive。這一行,可以既是吃食也是看食啊!
唐代韋巨源《燒尾宴》,食單中有「素蒸音聲部」。「音聲部」是唐代的宮廷音樂人,「素蒸音聲部」則是以麵捏成各種姿態的音樂人,蒸製而成。這無疑是「看食」。
現在我想,這行「樂仙乾果子叉袋兒」中的「樂仙」,如同燒尾宴中的素蒸音聲部,乃是以麵捏成仙界音樂人的形象,同樣是蒸製而成。不過宋仁宗名趙禎,在他之後為了避諱,兩宋不再用「蒸」字,連蒸餅都成了炊餅,何況這裡。
現在我認為,「樂仙乾果子叉袋兒」既是吃食也是看食。我想應是將「(素蒸)樂仙」「叉」在「乾果子袋兒」中。
如此,這席御筵「初坐」的前三行:
繡花高飣一行八果壘,是「色」;
樂仙乾果子叉袋兒一行,是「聲」;
縷金香藥一行,是「香」。
接下來第四至第七行,則是「味」。
|
今年豐登 @ 2015/09/20
豐登
|
瑤池讌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