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春節冷盤
兒時父系的春節冷盤
我的父系家族來自北京,春節冷盤是道地的北方風味。
兒時一過臘八,家裡就開始準備年菜。菜單上排名最前的,總是素什錦與醬瓜肉。這兩道菜一素一葷,都屬於「齏」。「齏」須細切,而素什錦有十種食材,醬瓜肉有四種食材,多數都須細切。因此製做這兩道菜,總是全家動員。其中最易切的是冬筍,我第一次有資格上檯盤執刀,就是切冬筍絲。
家裡製做最大宗的,是各種燻味。那時以廢棄的大汽油桶改裝成燻爐,燻雞、燻魚、燻肉、燻蛋....十之八九分贈親友。這裡所謂燻魚是北方燻魚,與蘇式燻魚不同。此外燻雞擺盤,必須手撕不可刀切,這樣一來肉質潤嫩,二來沒有碎骨。
酥魚最是令我念念不忘,主要食材是小型鯽魚,配料包括大白菜、大蔥、蒜仁。調味重酸,火候煨到魚骨全酥,可以連骨食用。白菜蔥蒜也都幾乎溶化,而擺盤時卻仍維持全魚整蒜的形狀,不得不佩服我們的大師傅。這道菜屬 acquired taste,兒時不喜歡,然一旦接受便會愛上。
鹽水肝以湯凍與豬肝製成,擺盤時也是必須手掰,不可刀切。味道甚佳,但我自幼不喜豬肉。現在若做此菜,都以鵝肝代替。
滷牛腱則較為常見。
辣黃瓜皮是我家獨具一格的冷盤,這種刀法我在外頭從未見過,至今仍是我最常做的筵席冷盤之一。
涼拌番茄在外頭也甚少見,類似西式沙拉。
麻油蘑菇是以麻油將蘑菇(洋菇)慢火炒至出汁,再炒至湯汁收乾,香極了。
涼拌腐竹的配料是芫荽(香菜),也是極清爽的素冷盤。
|
兒時母系的春節冷盤
我的母系家族來自上海。當年母親雖然隻身來臺,但她有乾爹乾娘,如同她的娘家。江浙人稱外公外婆為「好公」「好婆」,我們便稱母親的乾爹乾娘為好外公好外婆。
春節期間親友總會互餽年菜,我最期待的,就是好外婆的烤麩與腐竹卷。這兩道菜,也是我至今常做的筵席冷盤。當時沒有親眼旁觀製做過程,更沒有親身參與,所以並不確定裡頭究竟都有甚麼食材,然而相當確定這是齋菜。
烤麩色澤素雅,並沒有紅綠裝飾,比如外頭常見的胡蘿蔔、荷蘭豆。烤麩本身則是曬乾的,曬前掰成小塊,不用刀切。這也與外頭不同,外頭通常刀切,而且炸過。這部分我很確定,因為我家庭院較大,好外婆如果大量製做烤麩,便借我家庭院曝曬。
腐竹卷裡包的有冬筍絲、白豆乾絲、以及綠色葉菜絲。不知道當年好外婆用的是哪種綠色葉菜,只聽母親說最好是薺菜,但那時此地極難得到薺菜。
好外婆送來的年菜,還有清蒸板鴨、蜜汁火腿、蘇式燻魚、蔥㸆鯽魚....道地的江浙菜。這些菜都可以蒸熱再吃,並不一定是冷盤。
|
婆家的春節冷盤
公公來自浙江寧波,婆婆來自四川閬中;他們在 1960 年代便移民美國。
公公非常喜愛泥螺與嗆蟹,平時就常吃,春節期間自然不可或缺。
外子雖有兩位姊姊,但她們滯留大陸,直到 1980 才遷居美國。他成長期間,家中只有男孩,因此年節冷盤也以葷菜為主。
滷菜也是平日就可吃到,然而過年必定會有的冷盤。娘家滷菜只有牛腱,婆家花樣可就多了,有牛腱、牛筋、牛肚、豬心、豬舌、豬耳....外子兄弟陸續成婚之後,滷菜中才較常見到豆乾、素雞、海帶....婆婆很是高興,說終於有人陪她吃素菜了。婆婆的滷汁是老滷,平日收藏在凍箱中。我們遷回臺灣後,立即開始自製滷汁,至今已有二十年了。
婆婆的鹽水鴨是蒸製的。蒸汁相當油,他們男生不介意,我就不同了。於是每次蒸汁也凍起來,幾次之後集成鹽水老滷。鹽水鴨以滷代蒸,現在也有二十年了。
葷冷盤還有醉雞、醉蝦,公公和外子兄弟,都喜歡小酌幾盅。
素冷盤則有三層塔和羅漢齋。婆婆這兩道菜都是純素,且是冷盤,和外頭的有所不同。
三層塔以胡蘿蔔絲、小黃瓜絲、蛋皮絲層層疊起,成圓錐塔形。本應是芝麻醬澆頭,但多年前美國不容易買到,便以鹹味或淡味花生醬代替,感覺更為滑細。調味則循川式,酸甜嗆麻辣鹹,諸味俱全。
羅漢齋與成都素燴是類似概念,不過一冷一熱,後者勾芡前者則否。食材視當時當地可以買到甚麼。雖然沒有鮮筍,但總能買到罐頭筍,當年以良友牌的「原汁冬筍」味道最佳。腐竹常可買到,油豆腐泡則不一定。洋菇、白蘿蔔、胡蘿蔔都不成問題;萵筍則買不到。以青花菜的梗部替代萵筍,效果非常之好。
|
菜單上排名最前的,總是雙冬烤麩與薺筍竹卷。因為這兩道菜須要較長的時間烹製,可以事先做好,所以總是最早完成。
最近幾年固定向一攤冬筍店買冬筍,他們知道我都要小支的。對我來說,冬筍可貴處就是筍尖。一大支是一只筍尖,一小支也是一只筍尖。旁人不喜歡小支的,恰好賣給我。於是雙冬烤麩裡的冬筍,就可以豪華到只用筍尖。其餘部位切絲切丁,用於其他菜餚。
現在雖能買到新鮮冬菇,但此菜仍宜使用乾冬菇。一來風味頗為不同,二來烤麩須要冬菇浸汁提味。
雖知道烤麩宜掰不宜切,但我喜歡小塊,容易掰散,所以還是刀切。現在沒有大庭院曬烤麩,但有烤箱,這烤麩真是「烤」的。
今年沒有花精神找薺菜,改以茼蒿替代。蒿筍竹卷雖然不如薺筍竹卷那麼經典,但「蒿筍」也可算是有出典。蘇軾《浣溪沙》詞:「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因有閨友餽贈的乾猴頭菇,今年菌菇類冷盤便做雲耳猴蘑。這道菜在只有木耳和猴頭菇的階段可以冷凍,所以也提前製成。不過在此階段,此菜外觀、風味、口感都與雙冬烤麩過於類似,因此加了紅綠裝飾。紅色用胡蘿蔔,綠色用青花菜的梗部,也是對婆婆的懷念。
不過這雲耳猴蘑,畢竟還是和雙冬烤麩太類似了,明年應該不會再做。
今年豆皮類冷盤選用春菊豆皮。此地日式豆皮(油揚げ, abura-age)花樣甚多且容易買到,便以之製成此一和風冷盤。以春菊(菊菜, 日式茼蒿)搭配,以白蘿蔔茸、三杯醋(さんばいず)調味。
春菊豆皮
白蘿蔔茸真的很像積雪,難怪有人稱加了白蘿蔔茸的三杯醋為「雪醋」。
白蘿蔔茸
春菊豆皮、麻辣瓜衣、蘇梅番茄都必須當天製做,顏色才能鮮豔亮麗。春菊豆皮最宜現做現吃,麻辣瓜衣、蘇梅番茄則在第二天更入味更好吃,只是沒有第一天美觀。 將小黃瓜切段,沿外緣旋轉削下瓜皮,即成「瓜衣」。
瓜衣
麻辣瓜衣的辛香料,可以用花椒、薑絲、紅辣椒絲,也可以用花椒、蒜片、紅辣椒絲。這裡用薑絲,不但搭配紅辣椒絲形狀,而且維持純素,因為蒜屬「五辛」。蔥蒜之屬多為「五辛」,佛家視為葷味。菜餚中一旦加了這些食材,即不能視為「齋菜」。薑、芥(芥菜、芥末)、辣椒則不屬「五辛」,可用於齋菜中。
麻辣瓜衣
兒時家裡的涼拌番茄中有麻油、黑胡椒,較接近西式加了油醋醬料的沙拉,不過油的用量甚少。現在我家的蘇梅番茄則無油,也沒有黑胡椒,但加了紫蘇梅提味。
蘇梅番茄
六色冷盤一同上席,形色風味相互輝映,因此每盤並不個別裝飾。 |
今年初二 @ 2015/02/20
初二
|
燕京讌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