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嘗過的餃子讌
西安的餃子宴
有年清明,參加祭黃陵活動,在西安德發長餃子館嘗到餃子宴。
一進門便在一樓大廳見到一張極大的長桌,桌上將包好未蒸的餃子當成龍鱗,排列成么矯的九曲龍身形狀,並以捏麵龍頭、龍爪、龍尾裝飾。
我們的包廂在三樓,房間一側,透過大型玻璃隔牆,可以見到蒸氣瀰漫的出餐廚房。白袍白帽的工作人員,將餃子一籠接著一籠蒸妥,熱騰騰地端上桌來。
那天有八色冷盤、十六籠蒸餃、一品暖鍋。蒸餃十二鹹四甜,二籠為一組,依序上席。我們一桌八人,每籠蒸餃一種口味,各有八只。每種蒸餃形狀、顏色各不相同,比如雞肉餃是柔黃色的小雞形狀、魚肉餃是淡紅色的金魚形狀、香椿餃是青綠色的柳葉形狀、核桃餃是淺褐色的核桃形狀,等等。
暖鍋是生片菊花鍋。當時正值春季,此鍋沒有菊花,卻有與菊花一般潔白的珍珠餃。未下鍋前服務人員先請大家欣賞,這小餃的形狀、色澤、大小,當真如大型珍珠一般。然後將小餃與魚片、蝦片等各色生片,以及蘑菇、豆苗等配料先後下鍋,隨即熄去燈光,讓青黃相參的暖火,透過鍋身的鏤花躍出焰舞,煞是生動美觀。
重啟燈光之後,服務人員邊將菊花鍋分盛小碗,邊說,各位在碗中,如果見到一只珍珠餃,是一帆風順;如果見到二只,是雙喜臨門;如果見到三只,是....如果一只也沒有,那是無憂無慮。一席吉祥話,滿座皆歡喜。
西安的餃子宴,煎餃、炸餃、炒餃、水餃無所不包。只因我們食量有限,又偏好清淡,於是聽從建議,只嘗了蒸餃、珍珠餃二種,非常滿意。
|
瀋陽的餃子宴
有年年初,參加哈爾濱冰雕節,途經瀋陽,在老邊餃子館嘗到餃子宴。
瀋陽鄰近遼東半島,當地出產頂級刺參(遼參)。那天雖說是餃子宴,實則參鮑翅肚俱全,餃子反倒成了陪襯。因此對於瀋陽餃子的印象,遠不如西安餃子那般深刻。現在回想起來,覺得頗為遺憾。畢竟,特色餃子比四大海味更為難得。
當天有蒸餃也有水餃,包成不同花式,但麵皮都是原色,並未渲染。餡中肉料以豬肉為主,這與西安不同。西安有不少回族,禁戒豬肉,因此餃子餡中若有豬肉,必然標明,或者稱為「大肉」。瀋陽則有不少滿族,嗜吃豬肉,因此餃子以豬肉餡為基礎,在名稱上並不特別提及。
印象最為深刻的則是「冰花煎餃」。這基本上是鍋貼,加上「水煎」技巧。他家的水煎做得特別精巧,像紗網,更像冰花,美麗無比。入口酥脆,質感輕靈,帶起眼耳鼻舌色聲香味的極至享受。對照當時室外的冰雪嚴寒,那種印象當真永難磨滅。
|
兒時的餃子讌
我家較常吃水餃,較少吃蒸餃。兒時家裡年夜飯的主角通常是水餃,其前有冷盤,其後有砂鍋。
年節期間既有的涼菜頗多,如同春盤讌,只要挑選食材與蒸餃不相重覆的四品即可。
當時家裡的水餃,幾乎必有大蔥白牛肉餡與四季豆豬肉餡,兩者皆堪稱特殊。
大蔥白牛肉餡的製法與湯包餡類似,先在細切的牛肉中和入頗為大量的湯凍,臨包前再拌入細切的大蔥白。這種餡在常溫下呈半流體狀,須要相當技巧才能包得完整。煮熟之後湯汁甚多,非常美味。
四季豆豬肉餡是熟餡,先將細切的四季豆與豬肉炒熟,然後包成餃子。生肉餡有黏性,熟肉餡則散碎,須要另一種純熟技巧才能包得美觀。這種水餃的口感,與常見的生肉餡頗有異同,亦非常美味。
除夕的砂鍋通常是一品鍋。聽長輩說,「品鍋」原指特大的砂鍋,可容一雞一鴨一肘,三者在鍋中成「品」字形,故名。「肘」是肘子,亦即蹄膀。後來以此三種食材製成的砂鍋,亦稱一品鍋。
可容一雞一鴨一肘的特大砂鍋,我從來沒有見過,想來非常沉重。若希望由爐上移至桌上,應該相當困難。如果真有如此之大的砂鍋,或許適宜留在爐上,闔家圍之而坐,如此才是真正的「圍爐」。
|
近年的餃子讌
至今我家年夜飯的主角,仍然常是水餃。我通常在年節之前準備四種或六種不同餡料的餃子,冷凍儲存,以卑隨時取用。
常用的餡料包括芫荽魚肉、韭菜蝦仁、瓠瓜雞肉、雪菜鴨肉。若有時間,則會再加兩種素餡,比如雙冬菠菜、茴香豆皮。
包餃子必須自行和麵,才能製成軟硬適度、大小得宜、中厚周薄的理想麵皮。傳統和麵份量使用容量比,三杯麵粉一杯水。舊時麵粉裝在大布袋中,甚為緊實。以杯舀出,每杯可達 140 grams。現代麵粉則裝在小紙袋中,頗為鬆散。倒至杯中,可能只有 100 grams。因此現在,我和麵都使用重量比。
每次和麵,我從 360 grams 麵粉、
240 ml 清水、 5 ml 麻油開始,基本上也就是三杯麵粉一杯水。這樣的比例略軟,可以酌加麵粉。合成的麵,可以包成 72 只水餃。
麵糰和成之後,開始準備餡料。餡料備妥之時,麵糰也已醒好。隨即包成餃子,排列在襯有紙巾的烤盤上,置入凍箱中。這樣的份量,由和麵、備餡、包製、至清理,一個上午可以完成。包成的餃子,凍箱也放得下。待到下午凍硬之後,又恰可以裝到一只大型 ziploc 中,標明餡料與日期。如此,第二天再包另一種餡的餃子。
冷凍水餃可煎可煮,下鍋之前不宜解凍。如此有四種口味的餃子,或煎或煮,配上四色冷盤、一品砂鍋,也堪稱是餃子讌了。
|
今年除夕 @ 2015/02/18
|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